随着“双碳”进程向纵深迈进,作为承接“碳中和”战略的生力军,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自身的绿色低碳转型。“当前,中国企业减碳整体呈现三大趋势:企业减碳意识大幅度提升、企业减碳动力正由外压转向内生、绿色低碳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双控”“双碳”的政策下,企业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去拥抱它们吧!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毅锴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大趋势与时代潮流。企业需要寻找与自身发展相融合的减碳之路,将“双碳”目标与自身核心战略相关联,形成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企业减碳意识明显提升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绿色可持续和发展缺一不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可持续纳入企业经营的核心战略。
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有54%的受访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比202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同时,非控排企业减碳意识也大幅增强,54.1%的非控排受访企业提出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而对应数据在2021年仅为31%。
在企业减碳动力方面,调研报告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策驱动的同时找到了与自身企业发展相融合的减碳之路。其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下游客户需求、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出口竞争力等因素成为驱动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五大内生动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绿色经济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我们走访调研的过程中,近七成受访企业认为,绿色低碳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或溢价。部分受访高管认为,具有绿色低碳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更容易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有助于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准入政策,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尤其是近几年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企业,随着碳关税越来越严格,他们的减碳压力也随之增加,亟须开展减碳行动。”
四大步骤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
尽管企业减碳意识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增强,但部分企业在减碳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多重挑战。调研报告显示,挑战主要体现为:一是方向不明,部分企业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以抵消代替自身减碳,不具可持续性。二是路径不清,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仅19%的受访企业确定了清晰的减碳规划。三是执行不力,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减碳落地,近60%的受访企业表示亟须提升工艺减碳和新能源技术。四是回报不定,企业无法准确地预估和量化投资回报,43%的受访企业担心减碳的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中欧绿色与循环经济政策专家、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本次报告的受访企业之一,其可持续发展与公共事务总监高杨认为,面对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与废弃物三大环境资源危机,全球都在寻求绿色复苏,未来10年,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与核心抓手,也是企业构建新型核心竞争力的机遇所在。同时,只有全价值链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转型。
“双控、双碳”政策下,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在能源供给侧,类是清洁能源替代,如煤改电;第二类是清洁能源输送和存储,如储能。
在能源需求侧,类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节电和节蒸汽;第二类是生产运营低碳化,包括开展原料替代、电气化改造以及技术改造;最后一类是发展负碳吸收技术,主要是指CCUS技术。
企业可采取以下步骤落实减排行动。首先,成立企业级减排项目小组,由公司高层作为小组领导,以更有力地推动减排行动,并定期审查各部门的减排成果。
其次,将公司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细化为各部门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并将减排目标纳入部门负责人考核体系。最后,设立公司“碳税”,在公司内部交易中,通过建立模拟市场的方式将碳税成本计入模拟利润计算,让各部门主动承担起减少碳排放的责任。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企业要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做深度调整,而不只是过度依赖植树造林等碳抵消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企业碳减排的重点。
目前一些先进的企业已经开展全供应链的碳减排工作,并且要求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加入碳减排项目小组,将低碳环保作为供应商筛选指标之一。
碳关税将加大出口企业的成本,剥夺某些碳排放量高的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比如欧盟2021年3月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议案,碳效率高的外国钢铁企业支付的税费将比我国钢铁企业少50%。
为减少碳关税的影响,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执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方针,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各国政策的最新动向,评估碳成本,将碳成本纳入企业经营决策中,及时衡量碳价格对产品和其他相关成本的影响,并将之纳入提供给管理层的成本会计报告。
综上所述,“能耗双控”以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意味着一场新时代浪潮的来临。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愿不愿意参与,它们都将从方方面面影响社会发展和你的生活。
在这场危机中,各企业能否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步的关键。
中国、上海、上海碳中和、中国碳中和、碳达峰峰会
实现2030年碳中和助力2024年上海碳中和展
引领技术创新-贡献低碳发展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新技术博览会
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新技术博览会
2024 China?carbon offset?expo
时间:4月18-20日 地点: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
邀请函
The invitation
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承诺,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国,迈向碳中和任重而道远,目前各工业及相关领域正加快寻求低碳新技术以帮助实现“碳中和“目标。
为更好的促进碳中和相关技术发展,在相关行业权威机构的共同支持下,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新技术装备博览会(简称中国CO expo china 2024)定于2024年4月20日-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以 “中和” 科技、“碳” 索未来为主题,区别于较成熟的风光、水电技术,将重点聚焦工业节能与低碳改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数字化智慧低碳管理、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监测、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生物燃料技术、碳汇交易服务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服务,凸显碳中和迭代发展的新局面。
展会集技术设备展示、成果推广、高层论坛、项目招商、合作交流于一体,为全球碳中和行业搭建权威的技术与交流平台,同期举办“2024中国碳中和新技术大会”等20多场交流活动,深度探讨碳中和相关政策趋势及技术应用。
2024中国将与亚洲旗舰环保展——中国环博会同期举办,预计总展览面积将达20多万平方米,有来自35个国家与地区的超过2300家企业参展,将重点邀请来自能源、钢铁、化工、工业、建筑、交通、环保及政府部门与科研等重点领域企业及部门人员参加。
展品范围
一、零碳新工业与传统节能改造:1、零碳能源技术:“风光”等清洁能源高效零碳发电技术、 垃圾与生物燃料发电技术、化石能源低碳技术、工业余能利用。2、智能微网、特高压等新电网技术,动力与燃料电池等工业驱动与储能技术,智能风机、化工生物合成、智慧能源互联网、零碳新材料等。 3、节能与能效改造:工业再电气化与过程再造,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锅炉、窑炉、电机、热泵、空压机、变压器、风机、内燃机、压缩机、泵阀等高效节能设备;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节能供热、制冷技术,能效与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工程等综合服务。
二、先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相变吸收、复合胺吸收、离子液体吸收、膜分离、固体吸附等捕集技术;CO?高效利用与高值转化技术、化学、生物、地质、矿化等利用技术、碳工业化技术;甲烷、氮、含氟气体等捕集利用技术。固碳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封存、压缩运输、注入、监测技术等;
三、数字化智慧低碳管理:数字化智慧低碳管理: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碳监控、城市水热电气、大气环境、照明、交通、建筑、工业、节能与能效、社区、工业园区、城市等智慧管理场景应用技术;
四、温室气体监测技术设备:先进碳排放监控与管理:气体监测、颗粒物监测、数字化碳监测,智能在线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诊断、碳监控平台;碳监测仪器设备:监测仪器,气象观测设备、监测雷达、监测无人机、监测无人船、在线监测仪、车载监测器等 。
五、氢能与燃料电池专题展区:制氢技术与设备、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固定式应用、氢/甲醇储存技术与设备、加氢站成套设备:氢燃料汽车与其他氢能应用技术及产品。
六、先进的生物质燃料技术: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生物甲烷技术和产品;纤维素乙醇技术、微藻燃料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等;生物燃料生产设备、仪器与设备,生物质(颗粒)气化燃烧锅炉等。
七、碳中和综合服务:碳汇固碳、碳市场、碳认证、碳足迹、碳计量,碳标签等技术与服务、绿色碳投融资、检测认证、行业服务、低碳智慧出行、零碳设计工程等。
了解详情请联系组委会
联系人:吕静 13166053609(兼微信)
<
评论 (0)